南京艺术学院 杨拯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钢琴制造大国,2009年以年产 32.39万台的产量排名世界第一。李云迪、朗朗等新一代世界级青年钢琴家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钢琴时代。
钢琴是西洋乐器,从发明至今三百年来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要想弹好钢琴必须对现代钢琴有所了解。但事实上即使是有一定水准的钢琴演奏家也不一定对钢琴的机械部分很了解。许多演奏程度较深的人包括演奏家,他们知道如何去很好表现,如何去发音,但却不懂得背后的机械原理;这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不是讨论如何教别人去演奏钢琴,而是试图揭开有些钢琴演奏文献中那些教别人如何演奏内容,但却是读者感到看不见摸不着,一时无法理解的东西,本文试图从钢琴的机械原理去解释钢琴演奏文献中,鲁宾斯坦、约.霍夫曼、赵晓生等名家的著作,从踏板机械方面是如何营造各种音响效果的。
钢琴演奏和对钢琴机械、音律的研究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研究它们共性和个性的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学科交叉;今后需要既懂得钢琴机械,又要有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对音乐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材来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钢琴踏板 钢琴演奏
钢琴踏板机械的类型和形式
钢琴是1711年前后就有的,但那时的古钢琴并没有踏板。在踏板的发展史上。先是有了用手控制的移动止音器的装置,后来又了改变为用膝部控制的装置。直到1783年,英国人布伦德伍德(J.Broadwood)才发明了用脚控制止音器的装置,以后又经过了机械专家们一系列的改进至今。我们所说的踏板主要是指的是延音踏板,它可以认为始自1783年的布伦德伍德。
一、立式、三角钢琴踏板机械有三种类型,五种形式。
1、立式琴、三角琴延音踏板
延音踏板的主要功能是踩下后,止音器全部打开, 可以延长所演奏的相应的键的声音,并使其它具备共振条件的琴弦都参与共振和共鸣(参与共振和共鸣的八度、五度、四度、三度、六度、各种泛音等对演奏音进行润色),从而使得音响丰满。也就是说弹一个音或多个音在踩下踏板时,会有许多弦一起共鸣。依据音响学的原理和一起测定都证明了,当一个音发音时,与这个音成八度关系、五度关系(还不止这些)的音都会因共鸣而微微发声。从音响学上说,一个音本身,其实并不是一个音,它是由一个泛音系列组成的许多音。人耳听到的,只是其中音量最大的那个音。踩下踏板时,这些泛音列中的音,就要与其他相关的音产生相应的共鸣。原来,我们踩下踏板后弹出的一个音,是个更为丰富、更有共鸣、更圆润、音量也稍微增大了的音。这在琴上一试便可感知。这样,有了踏板,就等于有了一种音的“美化”手段。一个音可以被美化,一条旋律自然也可以被美化。当弹奏旋律需要粒度的变化、需要增加点厚度、需要“润色”等等的时候,都可借助踏板。同时,踏板的延音功能,也是对手的某种“解放”,手不必时时保留在琴键上。在音程很宽的连奏旋律中,就可利用踏板帮助曲调的连贯。
钢琴的止音器一般来说只设置到 第68键左右。高音区因为弦短,声音衰减快而不设止音器,所以不踩踏板时,高音的弦都参与共鸣,特别是灵敏度高的好钢琴,比如STEINWAY。甚至在调STEINWAY钢琴最高的几个音的八度时,可以直接弹同度,不弹八度,通过共振来调律。
踏板之能够成为“灵魂”,也主要有赖于它。
延音踏板可以让手弹过相应的音后,即使是很宽的音程和旋律也可以连贯起来;可以使许多音程和弦重叠,形成丰富的复杂的和声音响效果。
有的理论书上讲所谓的“半踏板”方法,甚至有1/4、3/4踏板。是因为止音器不是垂直离开钢琴弦的,它呈一定的角度向后打开。当止音器和钢琴的弦若即若离时就抑止的钢琴弦的充分振动,可以形成很朦胧的声音。“切分踏板”主要是让声音连贯而不至于浑浊,它的应用和钢琴踏板机械本身没有关系。
巴洛克时代的钢琴是没有延音踏板的,所以弹巴赫、亨得尔、斯卡拉蒂等人的作品时,要慎用延音踏板。
2、立式钢琴弱音踏板
弱音踏板的功能都是减弱所演奏音的音量,使其达到所需要的音响效果。立式钢琴弱音踏板的原理是当击钢琴弦的槌头击弦时,通过踏板使厚约2MM左右的密度不大的柔软羊毛毡挡在弦的前面(不靠弦),坚硬的槌头有了这样的阻隔,自然也就发不出强音了。这种情况下发出的声音比较朦胧,音色柔和,同等力度击键下单弦泛音较少。此种类型的立式钢琴弱音踏板一般指中间的那个踏板。实际上,不妨说这个踏板是为邻居或隔壁房间而设的,这样他们可以听不到练琴声。在正常的乐曲弹奏中,这个踏板用的较少,用得最多的还是右侧踏板。
3、三角钢琴弱音踏板
三角钢琴踏板的弱音原理是,移动整个键盘和击弦机,使槌头只打到中高音区的两根弦(原来是三根);低音区的一根弦(一般钢琴有两根,但STEINWAY钢琴例外,次低音部有三根弦);最低音不变。这种情况下发出的音量较小,同等力度下单弦泛音数量不变。
4、立式钢琴选择性弱音踏板
选择性弱音踏板只在立式钢琴上出现。它踩下时槌头向前移动了约1\3,减小了击弦距离,这种情况下发出的音量较小(参与发音的单音弦的数字不变),音色柔和, 使用这种踏板时的缺点是,弹键时有“空动”,也就是琴键下沉约3MM左右时琴键几乎没有阻力,这也就影响了手感。
以上三种形式的弱音方式所达到的音响效果不一样,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用法要根具实际情况和需要来使用!
5、立式琴、三角琴的保留音踏板
保留音踏板的功能是在弹奏一个以上的音时,踩下保留音踏板可以延长想要延长的音,而不至于把所有的音都延长。这种装置一般在三角琴上出现,一些牌子的立式钢琴也偶有出现。
笔者见过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所要求的一个钢琴效果,他要求某乐句的最后一个音要“飘出来”,那就是保留音踏板在起作用,当然,也可以用延音踏板快速制音(并不完全放到底),然后按住想要保留的音(键)实现。
二、踏板在钢琴中的运用
踏板的机械性能并不复杂。踩下去,琴弦上的止音器便打开。这时,如果某个或某些弦是被弹响了的,就可以在手离键盘的情况下继续鸣响。之后,抬起脚,放掉踏板(即恢复踏板没踩下时的原位),止音器便重新压住琴弦,发音随即终止。这么一个装置,在乐曲弹奏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先从一个音来考察。当不踩踏板时弹下一个音,仅仅与这个音相关的琴弦才发音,其他弦是绝对沉默的。当踩下踏板时,再弹同一个音,由于所有止音器都被打开了,其它音摆脱了止音器的压制,就会参与发声。
作为一般的规律,建议在需要使用踏板时,击键后紧接着,用迅速的、明确的、完整的动作踩下踏板,决不能像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可以在手指触键的同时踩下踏板。为了防止乐音不和谐地混合,我们必须先制止已发出的乐音,然后将踏板用于新弹出的乐音,要使已发出的乐音完全停止,必须让制音器有足够的时间压在振动的琴弦上。如果踩踏板与触键同时进行,就等于简单地取消了这种制音效果,因为这样做,会使制音器还没有时间来得及压下之前,就又被提起。这一规律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踏板更大的意义,还在和声方面。和声的基础在于和弦。踏板对和弦的“美化”效果,远大于对单音的作用。这一点,用不着特别训练,一般人的耳朵都可以清楚地感觉得到。手指的数目有限,能按住的音也就有限。有了踏板,就可以通过踏板保留一些音,再用手弹出新的音,将各种音程关系、更多数目的音,在立体上叠置起来,形成非常丰富的、种种复杂的和声音响结构。应用踏板时,要使和声清晰是基础,但这只是基础,它还不是艺术地运用踏板的全部内容。在许多乐曲中有时故意把一些明显不和谐的声音混合起来,作为表示一种特性的手段。当一个过渡的外来音与构成和弦基础的最低音相距超过八度时,这种混合更是应当容许。与此相关,要牢记踏板不仅仅是延长声音的工具,而且也是改变音色的工具,这点尤为突出。
通常我们对“钢琴魅力”一词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地应用踏板而取得的。例如巨大的强音的效果可以通过运用踏板使音量逐渐积累而在到达最强点时突然放开踏板取得。这种效果近似我们在乐队演奏中听到大鼓或定音鼓的滚奏支撑着渐强,在到达最强点时作最后一击的情况。在这里还可以用圆号为例说明踏板的另一种用途,当圆号不吹奏旋律时,在交响乐队中是使用它们支持和持续和弦的,其效果像在其他乐器的不同的音色上涂上釉彩,并将它们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这种釉彩可以通过谨慎地使用踏板取得。
踏板还可以表现更多的特色。有时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混合一些不协和的声音,以便产生一种奇怪的、象玻璃般的声音效果。比如一些肖邦作品中的精美的、刺绣般的华彩乐段,例如他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行板,第101、102、103小节)。这种混合可以产生多种效果,特别是当我们加上不同层次的力度时:可以暗示温和的威风到凛冽的北风,瀑布的飞溅到怒涛的咆哮,泉水的喷射,树叶的沙沙作响等等。这种混合的模式,还可以在许多情况下引用到所有的和弦,其中基础和弦在主导地位上延续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其他和弦可以迅速地连续过渡。在这一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必须滥用踏板,我们只要建立不同层次的力度,将主要和弦置于比其他和弦更高的层次上就行了。换句话说,主导和弦必须得到足够的力度,使它的延续时间能比那些虽然可以听到,但比由于微弱而自行消失的所有其它和弦更持久。而且强大的主导和弦还在其它微弱和弦的不断干扰下,在每一微弱和弦的消失中重建它的优势。当然,这样使用踏板会受到钢琴音响很快消失这一特性的限制。至于不协和的音响危害到所演奏的乐曲的优美音响,那一瞬间只能由演奏者自己的听觉去判断。
以上,只是踏板基本功能的扼要说明,它实际上的全部意义是难以说清的,所以俄罗斯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才说出了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这句动人的、形容踏板特殊作用的话,意思是它使音乐充满活力、富有生气、更有迷人。上述踏板的种种美妙作用,都要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踏板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速度踩下,在什么时刻以什么速度抬起,踩下多深,抬起多高,都会因乐曲的不同、弹奏者的不同,以及钢琴的不同而有差异。如果使用不当,踏板也是巨大的“危害”作用,会导致旋律模糊、乐句不明、和声浑浊、节奏韵律紊乱,足以将一首美丽的乐曲弄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