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 杨拯
文章摘要:华丽的春晚没有意识到春晚其实是中国人民的全年总结大会,中国人民在此间独有的精神需求,春晚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作者试图解读春晚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把春晚办的更好是有答案的。期盼以春晚的核心诉求—即符合中国文化属性的,在春晚中相对独立但又共生和交织的“温暖、洗礼、总结、前进”为经脉,重新审视春晚,重新编排春晚结构,重新遴选节目,大力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办一场全国人民都比较满意的春晚。
关键词: 春晚 问题 核心诉求 改革
一、春晚——你太累了
春晚肩负了全国人民的厚望,大家期盼着在那一晚彻底的笑、彻底的放松,并希望得到温暖、欢乐、慰藉和希望------。
根据《北京晚报》报道,央视官方称81.92%的观众认为某年春节联欢晚会办得好,但是来自民间的信息显示,大家对央视春晚评价并没有这么高。在1万多人参与的微博调查中,对某年春晚表示“满意”的只有6%,认为“一般”的有25%,还有59%的人表示“失望”,10%的人“没看”。
“如果从春节联欢晚会最初定性考察,它也仅仅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以文艺的形式举行的一次联欢活动,就如中国过年的传统中的其他活动一样,春节联欢晚会当然承载着必要的叙事,但这种叙事更多的应该是民间话语,而今天的春节联欢晚会承载了太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凸显了更为宏大的叙事功能,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最初的主创者所始料不及的”。
一名主持人在微博中说,一个好厨子若是想做出一锅好吃的饺子,他当然能做出来。问题是,当司务长告诉他饺子需要体现出厨房的精神、经理告诉他饺子需要体现出酒店的风貌、街道主任告诉他饺子需要体现出街道的特色、区长告诉他饺子需要体现出区里的规划、市长告诉他饺子需要体现出市里的发展时,他做出来的,只能是春晚了。
春晚是一定要办的,春晚也是不可替代的,在纠结之中,春晚真的就这样一年一年下去了吗?如果地球在50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耗尽的那一刻一起毁灭了,如果全球的华人都能生存到那一天,很难想象春晚还以现有的模式延续下去。
二、醉谈春晚的一些问题及其它
歌曲类:这在欧美、韩日、俄罗斯等国的大型国家庆典类节目中,绝对是重点。但在中国,听完即忘,没有生命力的
歌曲却较多。2010年春晚居然没让小虎队唱个够,三首歌让大家(含50、60后)刚刚开始热血澎湃、热泪盈眶就结束
了,那么一大堆永远也记不住的歌曲和节目演给谁看?导演似乎也无心为大家做好充分怀旧的准备,比如配合小虎队的
经典图片、场景等等,甚至主持人也没有和小虎队进行情真意切的对话,本来稍微用心就可以做大做强,成为经典节目
的,可惜了。好在这个节目的灵魂尚在,符合了一些重要的特征,使得大家忘却了小虎队的身后还有画蛇添足般的歌伴舞。
舞蹈类:没有注重和观众交流。有些节目只是专业人士喜欢看,而和大部分观众难以取得共鸣,舞蹈类节目也很难让观
众找到过年的感觉。建议没有像杨丽萍的《雀之灵》这样的骇世作品就不要上春晚。音乐剧始终在中国不温不火,可以
考虑增加。
杂技类:再惊险、再卖力,再复杂,再用心,观众也不会很买账。以2012年的《空山竹语》举例,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
力,也许喜欢看的只是非常小的一小部分的小众群体。因为它和春晚的核心诉求关系不大。
魔术类:刘谦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有高超的技术,另一方面他非常懂得用肢体语言和眼神来营造他那“见证奇迹
的时刻”。假设换一个人来表演同样技术含量的魔术,则不一定会有这样好的效果,所以什么人来表演很重要。
语言类:尤其是小品,似乎害怕全国观众听不见,似乎嫌无线话筒质量不好,所有演员都一律的大嗓门(这让人想起不少
国人打电话时,那巨大的声音)。在演出过程中,也不知因为什么哭就哭了,也不知因为什么笑就笑了。安排在观众中的
专门鼓掌和叫“好”的托,不停的在不好笑的时候鼓掌和叫“好”,让你莫名奇妙,有些伪幽默的感觉。有些小品“微表
情”很不到位,情节硬伤较多,看看美国电影就明白什么叫叙事和演技了。有些小品在创作上严重低估了群众的智商,过
于简单、世俗。
相声是传统节目,现在只能靠取悦观众来存活。相声之所以不温不火,主流观点认为是没有好剧本,其实是没有深入挖掘
生活。时代在变,相声没有与时俱进。
其它:
关于观众:虽然2012年回到了1984年的观众圆桌联欢式春晚,目的也许是营造温馨的气氛,以传递给全国观众,但是并没
有让全国观众感受到和他们之间有什么太多的联系,全国观众只羡慕为什么只有那么一些人才能在现场看春晚。如果在全国
海选春晚观众,相信大家应该比较感兴趣。 关于贺信:过年收到上百字的短信,即使祝福的话再多,你也许都不会多看一眼,
那是因为甜腻了。关于大使馆、海外华人、边防部队、企事业单位的贺电在时间上应另作安排。(注:2012年无贺信)
广告植入不一定要取消:可以把获得的广告收入在一段时间内,透明捐助给特别需要的人(央视官网公布),这是双赢,有什
么不可以?相信全国人民不会反对的,春晚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适当发一些补助,他们为了全国人民没有回家过年。
关于颁奖:以为让观众票选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互动性就会强很多,其实观众非常反感。也许大家都这么认为,是“自己”给
“自己”颁奖。
字幕停留时间太短,字太小:表演者、曲作者、编剧(舞)等等,字幕时间太短,还没看清就没了。
镜头语言不够先进: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办的很好,但是同样的内容如果由好莱坞来拍摄,效果也许会更好些,春晚也是
如此。
关于春晚的叙事方式:应有根本上的转变。
关于春晚整体布局:春晚的构成基本上就是都是采用不同类型的节目轮番上阵的编排方法,忽视了情感、气场、叙事的连贯性。
交响曲一般有四个乐章,如果我们想当然的把春晚也分成几个板块,而不符合年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在布局上也许是失败的。
关于主旋律:应用更加艺术的手法宣扬主旋律。
关于“春晚北盛南衰”、“南北文化鸿沟”:如果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也是应当注意的。
关于录播和直播:春晚太拘泥于现场直播了,容易产生演员情绪紧张,演职人员得不到休息,时间不好控制等弊端。录播可以使画
面完美,应适当增加录播。
三、办好春晚,也许是有答案的
为什么有些观众对春晚不太满意。两条主流的观点便是:“1、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2、众口难调”。
就第一点的非正面醉谈:这些年来的中国人的欣赏水平是提高了不少,但是,我们来看看开播一周年的CCTV—9记录频道吧。《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地球的力量》、《南太平洋》、《故宫100》、《文字5000年》》、《大唐西游记》、《子宫日记》、《现象1980》、《龟兹、龟兹》,这些饱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哲学观点,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国际表达,本土价值”的高水平记录片,并没有使CCTV—9像某些卫视一样,得到很高的收视率,媒体也很少关注CCTV—9,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再看看韩国KBS拍摄的六集纪录片《面条之路》,我们不觉得汗颜吗,面条起源于中国,可是我们却拍不出这样精美的、有内涵的纪录片。《面条之路》这部记录片在中国火了吗?作为文化大国,我们的样子在哪里?反思我们的春晚呢?难道没有可挖掘的东西了吗。题外话:中国有20%以上的人非常喜欢看CCTV—9,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远景规划,即2040—2050年在创造力方面赶上美国,成为创造型国家。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景錡认为:“目前中国观众不是知性型而是娱乐型的”。对于这点,国人应该不否认吧。
就第二点的非正面醉谈:我们可不可以再举几个例子:1、如果在冼星海诞生之前,有人问,谁能写出一部关
于黄河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得到全国人民喜爱的“合唱”呢?冼星海诠释了这个问题。2、如果有人问,怎样才能
生产一款风靡全球,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喜欢的手机?乔布斯诞生了,乔布斯说,我不做市场调研,我明白大家需要什
么!3、如何编一本杂志,能符合“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能够称得上“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刊
物呢?《读者》诞生了,它以其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追求高品位、高质量这一办刊理念,赢得了各
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以上三个例子是不是能说明,即使是难度很大,也能找到共同点、结合点吗。
那么,谁能(机构、个人)办一场有文化、有创意,符合全国人民的共性,让全国人民都满意,并引领他们向知性前进的春晚呢?
四、醉谈春晚的核心诉求
1、先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年文化谈起。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春节晚会之所以能够进入人们过年的生活,是因为它在三个方面十分符合过年,特别是
大年夜的要求:一是家庭式的。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首先是“合家欢聚”,一家人聚在一起,同看一台节目,非常契
合传统的过年心理。二是欢乐和热闹的。春节晚会正是这样一台热热闹闹、载歌载舞的集锦式的晚会。三是熬夜式的。
大年夜的习俗是熬过今夜到天明,春节晚会是所有晚会时间最长的一台节目。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断代的民族,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是其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向心力的核心之一就是
“家”。 中华民族的年文化非常独特,“回家、团圆、圆满、温暖”是其核心的核心。春晚想要营造的感觉首先应
该是,“红泥小火炉”,全家团聚在一起那种温暖的感觉。
2、没有抓住核心的春晚,难以博得所有人满意
虽然老版的电视连续剧《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射雕英雄传》在今天看来很“简陋”,但是我们现在依
然把它们奉作经典,就是因为它们有灵魂,有艺魂。没有灵魂的艺术作品空有华丽的外表是没有用的。
一位观众说:“其实春晚还是蛮具有时效性的,时髦的网络词汇和大事,都上了春晚,但是只是徒有形式,少有内涵,
单纯的拼砌,加上春晚钉子户的老面孔,炒冷饭,难怪大家不满”。春晚基本上就是没有灵魂的大杂烩。
3、从老百姓对春晚的审美期待,心灵期待谈起。
审美期待仅对于春晚来说,和心灵期待是密切相关的。春晚的节目和心灵没有关系,就不会有掌声。在举家团圆其乐融
融的气氛里,我们首先希望在节目中看到温暖、快乐,没有多少人会在一年当中完全顺顺利利,在温暖、快乐中,我们
还应该怀旧、慰藉、感恩、洗礼、疗伤,在此得到心灵的升华;我们期盼国家对我们进行教育(此时效果最好),然后
总结、前进,期盼来年在方方面面“有个好收成”。作为中国人的全年总结大会,只有春晚才能担当此重任。
4、逆向思维也可以回答什么是核心诉求
化繁为简,回忆一下,自1983年来我们能记住的春晚的那些人和节目,凡是我们有深刻印象的,即使是“承载了太多的主
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凸显了更为宏大的叙事功能”,一定也是符合核心诉求的。
5、春晚应适度承担社会批判功能,加大教育功能
如果只关注国家形象建构本身,只是歌舞升平,削弱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对当代中国社会关注不够,那么春晚所起的社
会作用就十分有限,对春晚自身生态的发展也难以起到帮助。大年三十晚这段时间是什么时间也代替不了的,春晚不能
放弃这个教育大家的关键时刻,在春晚中应大力宣传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环境保护、科学普及、现代教育、我们的美好
未来等。题外话:加大科普教育可以使有毒食品无生存的环境(中国人科学精神不强),可以使邪教无生存的土壤,
可以使我们与时俱进,用科学创造美好未来。
6、实现核心诉求应大力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回望唐朝,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到处是外国友人。唐朝平和开放的胸襟,可以让很多外国人参与国是。春晚有没有开
放的胸襟,我们的创作团队里有多少外国友人?他们先进的技术、理念是否应更大力度的为我们所用。假设《集结号》、
《金陵十三钗》没有国外特效团队的帮助,我们会怎样。美国影片新颖的创意,感人的细节,独特的叙事方式、镜头语言,
和对价值观、伦理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借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在提案中指出,“一顿文化快餐后,感官麻木,也没感受到多少年味。”因此,朱
奕龙建议,将欧美一些轻松快乐的艺术形式,一些优秀文化成果,都可以吸收到传统春节活动当中来。
7、“春晚”没有意识到春晚是全中国人民的心灵总结大会,忽略了作为大会的要素,即春晚核心诉求:
一、温暖(快乐、怀旧、年味、感恩)二、洗礼(慰藉、疗伤、期待教育)。三、总结(整理思绪,重整旗鼓)四、前进
(希望)以上要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共生和相互交织的。
以下春晚改革方案都应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遴选、创意、编排。
五、醉谈春晚改革方案
如果按原定的晚八点到次日凌晨一点,老人、年轻人、孩子、军人、高级知识分子、文化相对不高的大多数,方方面面都要照
顾到,时间其实是不够用的。现提出增加序曲板块(白天)。
春晚序曲板块(白天):
1、春晚序曲之—中华戏曲
8:00—10:00。老年人和戏曲爱好者一般起的略早些,应安排在8:00—10:00,节目形式应当灵活多样,不要一味的只是长
镜头式的串联节目,而应加重文化内涵和解读,甚至可以是趣闻轶事,比如描述来自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昆曲演员在南京地
铁为乘客表演《长生殿》、《桃花扇》和《牡丹亭》三部昆曲经典剧目的事迹等。教育年轻人热爱祖国的传统戏曲,培养他们的
兴趣。可以直播也可以录播。
2、春晚序曲之—谁是最可爱的人
10:00—12:00。军队节目。可以由八一制片厂或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完成这个特别节目。
3、春晚序曲之—农民节目
12:00—14:00。可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你只是想到踩高跷、舞狮子那一定是错了,这个,没什么人看的。可以由CCTV—7
独立承办。顺便在这里呼吁一下,应当把渐渐演变成略带歧视色彩的“农民工”这个本意没有歧视意味的词语,改成“农民工人”这个全
称,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
4、春晚序曲之—少儿节目。14:00—16:00。
5、春晚序曲之—高雅音乐
16:00—18:00。全国那么多琴童,那么人在学古筝、二胡、琵琶,他们可以和各大艺术院校和及职业演奏家及一起汇聚成两个小
时的高雅音乐节目。
6、春晚序曲之—新年祝福。18:00-18:30。
可用文字、精美的电子贺年卡片或者录播的形式,可以慢一些,把诗意的把大使馆、海外华人、边防部队、企事业等单位或个人
(甚至可以是孩子)的祝福说清楚。
春晚核心板块(晚上):
前一部分时间,可用卫星地图渐进定位的形式,配合文字、音乐,播放学生、士兵、游子、一家人,农民工人的“千里铁骑”,
播放他们怎样经历长途跋涉,回家时遇见亲人、乡亲那感人的一瞬间,由此引起共鸣,引入春晚核心板块。电视上曾放过一个
士兵过年回家,看到母亲时跪在她面前的场景,画面极其感人。此处可以邀请国外团队参与拍摄,可以录播也可以直播。
1、20:00——20:10,举国举杯,共庆新年。
由主持人宣布,每年邀请一个神秘嘉宾(类似奥运点火方式,这是不公开的。效果应该很好。)由神秘嘉宾或以先吃各民族的
代表食品,在预备好的饭桌上说祝福话语,然后由神秘嘉宾邀请13亿中国人和全球5千万华人,都在北京时间除夕晚八点,举杯
共祝祖国繁荣昌盛,那该是中华民族一个何等的盛况。这对于培养普天下华夏子孙的认同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20:10—22:30,歌曲联唱。中间不应穿插其它节目,必须连续进行,在情绪上不能中断!这是直指人心的,最简单、最直接
的全国人民共鸣的形式。大陆、港、澳、台歌星,电影明星,学生、农民、军人,真正的流浪歌手,选秀节目产生的草根明星
都可参与。当然遴选歌星和歌曲是一定要注意的,“《读者》眼光般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个别人物应当多加戏份,每年可以
有重点歌手。
3、22:30—24:00,杂魔、舞蹈、语言类节目。大家觉得赵本山等演员演的好,如果他们愿意,可以表演两个节目。
4、新年的钟声敲响后,所有的声音应该戛然而止,画面展现出为国家献出生命和鲜血的故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画面还应展
当代英雄、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大家爱戴的偶像等等,产生动与静的强烈碰撞,在特别的时间纪念和表彰他们。
5、24:00—01:00,综合板块。
前面主要包含了温暖、快乐、怀旧、年味、感恩等因素。对于全国人民的全年总结大会来说,剩下来的就是洗礼、总结、前进了。
但是,以下节目和温暖、快乐、怀旧、年味、感恩的情绪在很多地方又是混合的,即共生和交织。
谁说春晚不能放纪录片:对于导演来说是始终要强调现场感,对于观众来说,电视只不过是呈现在他面前的一个画面,播放录制
节目可以使内容完美展现,比如,环境保护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科普教育,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灾区建设成就等,我们正期
待教育,期待心灵的升华。也可以回顾我们70、80、90年代生活,以达到共鸣。
谁说春晚没文化:我们经常自诩为诗的国度,春晚却没有好好的利用。古典的、现代的文学作品,配合音乐、画面,一定非常震
撼人心。比如史铁生的作品,在繁花似锦的生活里,我们还应多多思考人生的。
谁说春晚不能讲故事:每年主题可以不同,要有主次。可以以点带面,以一个家庭为背景讲述种种故事,鼓舞全国人民在希望中
迎接新的一年。此处可以邀请国外团队参与拍摄。
以上要注意板块衔接、过渡问题,核心述求有意或无意的糅合问题,节目形式的变化问题等。
全部节目结束以后,可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安排在凌晨到天明播放电影,中国老百姓很喜欢这个。可以是特别引进的电影,这样
更喜庆,可以是特别拍摄的电影,这样更尊重。